2016年食品药品安全守望者,忠诚保卫百姓生命安全
2018-07-08 来自 阅读次
【工匠中国网行业动态】朱旭江已经在药检阵地奋战了28个年头,先后在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化药室、业务科和中成药室工作。作为全省药检领域的技术骨干,她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指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2016年食品药品安全守望者”活动日前揭晓评选结果,15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者分别被授予“食品药品安全守望者”先锋人物、风采人物、代表人物称号。其中,全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系统共有19位代表喜获殊荣。从本期开始,我们特别开设“守望者风采”栏目,讲述这些先进人物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迹,弘扬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正能量。敬请关注。
“选择了药检工作,就要尽心尽责,把好药品质量关,对社会对人民负责,无愧于药检人的神圣职责。”
脚踏实地做出优秀业绩
朱旭江已经在药检阵地奋战了28个年头,先后在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化药室、业务科和中成药室工作。作为全省药检领域的技术骨干,她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同科室的同事这样介绍她:“我们朱主任经常都是早出晚归,上班来得最早,下班走得最晚,干什么都是亲力亲为,不怕苦不怕累,常常把最难做的检品留给自己做。”朱旭江对待实验精益求精,审校报告仔细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绝不容许差错报告出科室。她连续多年带领科室准确超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每年的检品量占全院检品量的27%,承担了甘肃省院国家药典委标准提高任务80%的工作量,完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近千批的验证复核工作。尽管工作量大、难度大,但她带领同事们均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从未出现过差错。
近年来,朱旭江主持参与了新药新剂型质量标准起草及稳定性研究工作3个;完成仁青芒觉胶囊等国家标准提高任务和企业药品质量标准起草研究12项;组织和指导科室人员完成标准提高20余项;主持参与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研究性项目5个,进行了分析评价、汇总和质量分析报告的撰写;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或参与完成通过甘肃省科委鉴定的课题十几项,其中3项获甘肃省药学发展奖二等奖,3项获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发表SCI、国家级和省级论文50余篇。
无私奉献舍小爱取大爱
2015年底,甘肃省院中成药室承担的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品种“黄疸茵陈颗粒”探索性研究工作正处于关键冲刺阶段。就在此时,朱旭江年迈的父亲突发疾病被送往医院抢救。作为家里的长女,照顾父亲是她应尽的义务,她需要经常去医院陪护尽孝。但当时科室内年轻人居多,缺乏研究性检验的经验,如果少了她这个主心骨、定盘星,这项工作能否如期圆满完成,大家都在担心。为了肩上的责任,朱旭江暗下决心,再困难也绝不让工作受到影响。她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为父亲做好流食,驱车10多公里赶到医院,照顾父亲吃下早饭后,又急匆匆赶到单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晚上再去医院看望父亲,待回到家中已疲惫不堪,还要对白天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调整研究方案。
这期间,朱旭江的爱人也生病住院。她一边忙工作,一边还要照顾两个病人。最终父亲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离她而去。为了不影响国评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她没有惊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而是忍住悲痛默默办完父亲的丧事,又立即回到岗位投入到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探索性研究工作中去。她指导科室人员在研究中采用多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对国抽样品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黄疸茵陈颗粒”中土大黄苷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方法,补充检验方法。对所发现的潜在质量问题,及时上报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为全国范围内有效打击该品种存在的大黄掺伪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由于工作出色、反映问题及时准确、分析报告全面科学,该品种的质量分析报告在全国100多个项目中入围最终的评议,获得一致好评。
言传身教注重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药检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药品检验,朱旭江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了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2000年,她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硕士,随后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析化学博士研究生。当时,她的爱人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要坚持半脱产学习,还要不耽误单位的药品检验工作。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博士课题,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除了注重提高自身能力,朱旭江还非常重视科室人员整体能力的提升。她对科室成员特别是年轻技术人员悉心指导和培养,使他们快速掌握药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和大型仪器的操作技能,能独立承担起检验及科研工作。她还主动带教药厂进修人员、大学实习生几十名;带教硕士研究生6名,5名已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硕士学位。作为甘肃省药品注册核查专家,朱旭江还多次被甘肃省局抽调参加全省药品注册核查工作,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和技术性评价,对遏制药品研制不规范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发挥了积极的技术支撑作用。
尽职尽责做好忠诚卫士
甘肃是中药大省,药品企业大多生产中成药,因此,朱旭江所在的中成药科室任务繁重,承担着药品注册检验、委托检验、监督检验、国家药品评价性检验以及药品标准提高等科研工作。在科室人员少、任务多的情况下,她经常加班加点,而有关实验研究数据的整理和资料汇总基本上都是利用晚上或周末的休息时间完成。
在2013年国家评价性抽验任务中,朱旭江所在科室承担了抗骨增生片的检验。她们在检验中发现有添加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情况。为谨慎对待产品,确保结论准确,她组织科室成员和相关科室合作,不断反复进行实验验证,采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进行确证,最后确认这批抗骨增生片中检出马来酸氯苯那敏。在验证方法和数据得到确认后,甘肃省院及时总结上报国家总局,国家总局根据省院提供的检验方法和相关兄弟所的复核结果,对生产该产品的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并作了相应处理。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朱旭江还积极为药品生产企业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一次,佛慈药厂生产部和检验部因为一个产品检验结果不统一引起争议,问题交到她手里,她二话不说,立即开展研究分析,反复验证,找到问题所在,及时反馈给企业解决问题。还有一次,外省市的兄弟药检部门在对甘肃省某些药企的产品进行日常抽验中发现,依企业标准检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朱旭江得知情况后,多次采用液相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发现原标准确实存在一定缺陷,及时通报企业建议修订标准。企业经过修订标准并与外省市检验部门沟通,确认样品为真品,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平凡的药检岗位上,朱旭江始终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不断诠释着对药检工作的热爱和感恩。她时刻牢记药检人的使命,把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效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用忠诚卫士的实际行动保卫着百姓的用药安全有效。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指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2016年食品药品安全守望者”活动日前揭晓评选结果,15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者分别被授予“食品药品安全守望者”先锋人物、风采人物、代表人物称号。其中,全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系统共有19位代表喜获殊荣。从本期开始,我们特别开设“守望者风采”栏目,讲述这些先进人物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迹,弘扬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正能量。敬请关注。

“选择了药检工作,就要尽心尽责,把好药品质量关,对社会对人民负责,无愧于药检人的神圣职责。”
——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中成药室主任朱旭江
脚踏实地做出优秀业绩
朱旭江已经在药检阵地奋战了28个年头,先后在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化药室、业务科和中成药室工作。作为全省药检领域的技术骨干,她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同科室的同事这样介绍她:“我们朱主任经常都是早出晚归,上班来得最早,下班走得最晚,干什么都是亲力亲为,不怕苦不怕累,常常把最难做的检品留给自己做。”朱旭江对待实验精益求精,审校报告仔细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绝不容许差错报告出科室。她连续多年带领科室准确超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每年的检品量占全院检品量的27%,承担了甘肃省院国家药典委标准提高任务80%的工作量,完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近千批的验证复核工作。尽管工作量大、难度大,但她带领同事们均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从未出现过差错。
近年来,朱旭江主持参与了新药新剂型质量标准起草及稳定性研究工作3个;完成仁青芒觉胶囊等国家标准提高任务和企业药品质量标准起草研究12项;组织和指导科室人员完成标准提高20余项;主持参与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研究性项目5个,进行了分析评价、汇总和质量分析报告的撰写;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或参与完成通过甘肃省科委鉴定的课题十几项,其中3项获甘肃省药学发展奖二等奖,3项获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发表SCI、国家级和省级论文50余篇。
无私奉献舍小爱取大爱
2015年底,甘肃省院中成药室承担的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品种“黄疸茵陈颗粒”探索性研究工作正处于关键冲刺阶段。就在此时,朱旭江年迈的父亲突发疾病被送往医院抢救。作为家里的长女,照顾父亲是她应尽的义务,她需要经常去医院陪护尽孝。但当时科室内年轻人居多,缺乏研究性检验的经验,如果少了她这个主心骨、定盘星,这项工作能否如期圆满完成,大家都在担心。为了肩上的责任,朱旭江暗下决心,再困难也绝不让工作受到影响。她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为父亲做好流食,驱车10多公里赶到医院,照顾父亲吃下早饭后,又急匆匆赶到单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晚上再去医院看望父亲,待回到家中已疲惫不堪,还要对白天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调整研究方案。
这期间,朱旭江的爱人也生病住院。她一边忙工作,一边还要照顾两个病人。最终父亲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离她而去。为了不影响国评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她没有惊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而是忍住悲痛默默办完父亲的丧事,又立即回到岗位投入到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探索性研究工作中去。她指导科室人员在研究中采用多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对国抽样品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黄疸茵陈颗粒”中土大黄苷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方法,补充检验方法。对所发现的潜在质量问题,及时上报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为全国范围内有效打击该品种存在的大黄掺伪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由于工作出色、反映问题及时准确、分析报告全面科学,该品种的质量分析报告在全国100多个项目中入围最终的评议,获得一致好评。
言传身教注重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药检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药品检验,朱旭江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了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2000年,她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硕士,随后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析化学博士研究生。当时,她的爱人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要坚持半脱产学习,还要不耽误单位的药品检验工作。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博士课题,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除了注重提高自身能力,朱旭江还非常重视科室人员整体能力的提升。她对科室成员特别是年轻技术人员悉心指导和培养,使他们快速掌握药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和大型仪器的操作技能,能独立承担起检验及科研工作。她还主动带教药厂进修人员、大学实习生几十名;带教硕士研究生6名,5名已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硕士学位。作为甘肃省药品注册核查专家,朱旭江还多次被甘肃省局抽调参加全省药品注册核查工作,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和技术性评价,对遏制药品研制不规范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发挥了积极的技术支撑作用。
尽职尽责做好忠诚卫士
甘肃是中药大省,药品企业大多生产中成药,因此,朱旭江所在的中成药科室任务繁重,承担着药品注册检验、委托检验、监督检验、国家药品评价性检验以及药品标准提高等科研工作。在科室人员少、任务多的情况下,她经常加班加点,而有关实验研究数据的整理和资料汇总基本上都是利用晚上或周末的休息时间完成。
在2013年国家评价性抽验任务中,朱旭江所在科室承担了抗骨增生片的检验。她们在检验中发现有添加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情况。为谨慎对待产品,确保结论准确,她组织科室成员和相关科室合作,不断反复进行实验验证,采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进行确证,最后确认这批抗骨增生片中检出马来酸氯苯那敏。在验证方法和数据得到确认后,甘肃省院及时总结上报国家总局,国家总局根据省院提供的检验方法和相关兄弟所的复核结果,对生产该产品的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并作了相应处理。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朱旭江还积极为药品生产企业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一次,佛慈药厂生产部和检验部因为一个产品检验结果不统一引起争议,问题交到她手里,她二话不说,立即开展研究分析,反复验证,找到问题所在,及时反馈给企业解决问题。还有一次,外省市的兄弟药检部门在对甘肃省某些药企的产品进行日常抽验中发现,依企业标准检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朱旭江得知情况后,多次采用液相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发现原标准确实存在一定缺陷,及时通报企业建议修订标准。企业经过修订标准并与外省市检验部门沟通,确认样品为真品,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平凡的药检岗位上,朱旭江始终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不断诠释着对药检工作的热爱和感恩。她时刻牢记药检人的使命,把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效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用忠诚卫士的实际行动保卫着百姓的用药安全有效。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